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K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提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K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提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b;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b,致气则生为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o,脖?o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笔者将黄帝内经灵枢、素问原文进行解析,奉献给大家!这不仅仅是让我们这些患者家属在自己身边的人生病后知道是怎么回事!更是对自己的养生之道有着莫大的提升!而且对于那些医生、学医的学生、养生从业者、理疗从业者等。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对人的生理机制的全面了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谅解与指正!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让全世界人民享受中华文明几千年医学奇迹 宜昌市夷陵区滋尔康健康科技工作室谭勇华 网址; www.kzjsc.com;zeksc.com 《灵枢・九针十二原》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九针的理论和应用,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解析: 针道的基本原理 以微针通经脉:黄帝希望用微针通经脉、调血气,让其方法可传后世,岐伯强调小针之要 “粗守形,上守神”,即下等的医生注重针刺的形迹,上等的医生注重病人的神气。 针刺的时机与手法:指出针刺的微妙在于掌握针刺的速度和时机,要根据气的往来逆顺来决定迎随补泻的手法。 针刺的补泻原则 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这是基本的针刺补泻原则,具体手法上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即缓慢进针而快速出针为补法,快速进针而缓慢出针为泻法。 补泻的操作方法:泻法是将针深刺,然后慢慢出针,以排出邪气;补法是顺着经气的方向进针,像蚊虫叮咬一样轻缓,使气留止体内。 九针的名称、形状及用途 镵针:头大末锐,长一寸六分,用于浅刺以泻阳气。 员针:针如卵形,长一寸六分,用于按摩分肉之间,可疏通分肉之气。 鍉针:锋如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要用于按压经脉,使气血流通。 锋针:刃三隅,长一寸六分,用于治疗顽固的疾病,如刺络放血。 铍针:末如剑锋,长四寸,广二分半,用于刺破痈疽,排出脓血。 员利针:大如厘,且圆且锐,中身微大,长一寸六分,用于治疗急性病症。 毫针:尖如蚊虻喙,长三寸六分,用于治疗痛痹等疾病,可长时间留针以调养气血。 长针:锋利身薄,长七寸,用于治疗深部的痹证。 大针:尖如梃,其锋微圆,长四寸,用于泻除关节间的积水。 针刺的注意事项 根据病情选针:邪气在上,针刺上部的脉;浊气在中,针刺中部的脉;清气在下,针刺下部的脉。要根据皮肉筋脉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 避免针刺失误:五脏之气已绝于内,不可再补其外;五脏之气已绝于外,不可再补其内,否则会导致严重后果。针刺时还需注意深浅适度,避免损伤正气。 五脏六腑与经络穴位的关系 五脏五俞、六腑六俞:五脏各有五个俞穴,六腑各有六个俞穴,共二十五个俞穴和三十六个俞穴,二十七气的运行都在这些俞穴之中。 十二原穴:六腑有十二原穴,出于四肢关节,主治五脏疾病。如肺之原穴为太渊,心之原穴为大陵等。 疾病的治疗原则 久疾可治:认为即使是久病,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针刺方法,也可以治愈,就像拔刺、雪污、解结、决闭一样。 根据病情选穴:如治疗腹胀取足三阳经的穴位,治疗飧泄取足三阴经的穴位。对于热证,针刺时要像用手探热水一样快速;对于寒证,针刺时要像人不想走路一样缓慢 《灵枢・九针十二原》是中医针灸理论的奠基性文献,核心围绕针刺疗法的原则、操作与针具应用展开,以下从六大要点提炼其精髓: 一、针刺核心原则:守神与气机 粗守形,上守神 下等医者拘于针刺形式,上等医者注重患者神气。强调针刺需关注气血运行与精神状态,以 “神” 为诊疗核心。 气机把握 逆顺迎随:气去为逆(迎而夺之,泻法),气来为顺(追而济之,补法),需依气机往来施针。 刺之微在速迟:补泻关键在进针速度(徐入疾出为补,疾入徐出为泻),需精准把握 “机”(气血盛衰时机)。 二、九针形制与临床应用 针名 长度 / 规格 形状特点 主治病症 镵针 1.6 寸 头大末锐 浅刺泻阳,治表证邪气 员针 1.6 寸 针如卵形 按摩分肉,疏泄分气(不伤肌肉) 鍉针 3.5 寸 锋如黍粟 按压经脉,通调气机(不深入) 锋针 1.6 寸 刃三隅(三棱) 刺络放血,治痼疾(如瘀证) 铍针 4 寸,宽 2.5 分 末如剑锋 切开排脓,治痈疡 员利针 1.6 寸 尖圆锋利,中身微大 治急性病(如暴气阻滞) 毫针 3.6 寸 尖如蚊虻喙 深刺久留,治痛痹(调气血) 长针 7 寸 锋利身薄 治深部痹证(如腰脊病) 大针 4 寸 尖如梃,锋圆 泻关节积水(通利机关) 三、补泻手法与禁忌 基本法则 虚则实之(补法):随气而刺,轻缓如蚊虻叮咬,留气于内。 满则泄之(泻法):深刺快出,排邪外出,忌按闭针孔。 禁忌 误补误泻:“损不足而益有余” 会加重病情,如夺阴致死、夺阳致狂。 深浅失度:刺太深引邪内陷,刺太浅邪不得出,需依病位(皮肉筋脉)定深度。 四、经络腧穴体系 五俞穴理论 五脏各有井、荥、输、经、合 “五俞穴”(共 25 穴),六腑加 “原穴” 为六俞(共 36 穴)。 所出为井(四肢末端,治急症),所入为合(近肘膝,治脏腑病)。 十二原穴 肺原太渊,心原大陵,肝原太冲,脾原太白,肾原太溪。 源于四肢 “四关”(肘膝关节),主治五脏病。如: 膏之原鸠尾(胸骨下),肓之原脖胦(膻中),调补全身虚损。 五、诊断与针刺流程 诊法要点 先诊脉察气血盛衰,再观色、察目、审血脉(望诊),结合动静声音(闻诊)判断邪正。 操作规范 持针:指力坚定,直刺无偏,专注病者(“神在秋毫”)。 得气关键:气至有效(如风吹云散般显著),气不至需调整,不可盲目施针。 六、疾病治疗理念 久病可治论 反对 “久疾不可治”,认为病如 “刺、污、结、闭”,善用针者可 “拔刺、雪污、解结、决闭”,关键在掌握治法。 因病选穴 热证:速刺如 “探汤”(快速泻热);寒证:缓刺如 “不欲行”(留针温阳)。 胀满取三阳经(阳明为主),泄泻取三阴经(太阴为主),依病位上下选穴。 总结:本文构建了以 “守神调气” 为核心的针刺理论,系统阐述九针特性、补泻法则与腧穴应用,强调 “辨证施针” 与 “精准得气”,对中医针灸临床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是《黄帝内经》中关于针灸理论的重要篇章,集中阐述了针刺治疗的核心原则、九针的形态与功能、经络气血运行规律及补泻手法等内容。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度解析: 《九针十二原》分析总结 一、核心理论与针法体系 针道总纲:提出“虚则实之,满则泄之”的补泻原则,强调“徐疾”手法对虚实的影响(疾徐则虚,徐疾则实),主张针刺需顺应气血逆顺,以“微针通经脉,调血气”为核心理念。 九针形制与功能:详述九种针具的形态、长度及适应症,如毫针“尖如蚊虻喙”用于痛痹,锋针“刃三隅”专攻痼疾,铍针“末如剑锋”取大脓,体现针具与病症的精准对应。 补泻操作:泻法需“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泄邪;补法则“意若妄之,如蚊虻止”,强调轻缓渗透以固正气,注重针刺后闭外门、实中气的操作规范。 二、针刺原则与禁忌 诊断依据:主张“凡将用针,必先诊脉”,结合望色、察目、听动静判断病机,明确五脏六腑之气绝于内外的不同表现及误治后果(如重竭、逆厥)。 气机调控:提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强调把握针刺时机,气至则止,“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反对盲目深刺或留针过久导致邪气反沉、精泄致痈。 禁忌与误治:指出“夺阴者死,夺阳者狂”,误补误泻可致病情加重;五脏六腑病变需对应十二原穴,膏肓之原(鸠尾、脖胦)为特定治疗部位。 三、临床应用与辨证取穴 十二原穴体系:明确五脏原穴(太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及膏肓原穴的定位与主治功能,强调“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的诊疗逻辑。 病症取穴法则:列举“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等辨证取穴规律,提出热证刺法“如探汤”,寒证刺法“如人不欲行”,并针对病位高低(内/外)选用阴陵泉、阳陵泉。 预后与信心:以“拔刺、雪污、解结、决闭”比喻针刺疗效,驳斥“久疾不可治”的谬论,强调“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的医学实践观。 四、哲学与操作逻辑 形神统一观:区分“粗守形”与“上守神”的医术境界,将“神属勿去”“审血脉”列为施针前提,体现形神共调的中医整体思维。 终始循环论:提出“为之终始”的针法系统构建原则,以“九针毕矣”呼应“始于一,终于九”的术数框架,暗合阴阳五行生克规律。 气机动态观:通过“往者为逆,来者为顺”阐释气血运行方向,强调“迎随补泻”需随气机变化动态调整,以“和意”达成调气目的。 一、核心思想与治疗原则 以“神”为本,调和气血 “粗守形,上守神”:强调高明的医者需把握患者气血神机的动态变化,而非仅关注形体表象。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通过针刺补虚泻实,调和气血逆顺,达到“通经脉、调血气”的目的。 补泻手法的精髓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补法需缓慢进针、快速出针(徐入疾出),泻法则反之(疾入徐出)。 “迎随”原则:根据气血往来方向调整针刺方向,逆经为“迎”(泻),顺经为“随”(补),以意调和。 “气至有效”的疗效观 针刺的疗效取决于“得气”,即“气至而有效”。若气未至,需持续施术;气至后则须停止,避免过度刺激。 二、九针的形制与功能 九针是古代针灸工具的集大成者,其形制与适应症体现了“因症施针”的精准性: | 针名 | 形态特点 | 主要用途 | |--------|--------------------------|------------------------------| | 镵针 | 头大末锐 | 浅刺泻阳邪 | | 圆针 | 针如卵形 | 按摩分肉间,泻分气 | | 鍉针 | 锋如黍粟 | 按压经脉,导引正气 | | 锋针 | 三棱刃 | 刺络放血,治顽固疾病 | | 铍针 | 末如剑锋 | 排脓引流 | | 圆利针 | 尖圆锐,中身稍粗 | 急刺泻暴气 | | 毫针 | 细如蚊喙,长三寸六分 | 缓刺久留,治痛痹 | | 长针 | 长七寸,锋薄 | 深刺远痹 | | 大针 | 尖如梃,锋圆 | 泻关节积水 | 核心意义:九针的多样化设计,体现了“各任其所宜”的治疗理念,针对不同病位(皮、肉、筋、脉、骨)、病性(寒、热、实、虚)选择工具,为后世针灸器具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经络理论与诊断要点 十二原穴与脏腑关联 五脏六腑之气通过十二原穴(如肺原太渊、心原大陵)输注于体表,成为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点。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原穴能反映五脏病理变化,如“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 井、荥、输、经、合五输穴 将经络气血运行类比为水流,提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系统化腧穴理论。 “神气游行出入”的节会观 人体365节(腧穴)是神气出入的通道,针刺需把握“节之交”的核心,而非仅作用于皮肉筋骨。 四、禁忌与误治后果 误补误泻的危害 “损不足而益有余”:虚证误泻或实证误补会导致病情加重(“甚病”),甚至死亡(“夺阴者死,夺阳者狂”)。 强调“必先诊脉”,通过色脉合参判断虚实,避免误治。 刺法过度的后果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留针过久耗伤精气;“害中而去则致气”:出针过早易致气滞成痈。 五、哲学隐喻与临床启示 “拔刺、雪污、解结、决闭”的疾病观 将疾病比喻为“刺入体表的异物”“污渍”“绳结”“河道淤塞”,强调针灸的疏通作用,体现中医“以通为用”的治疗思想。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提出疾病无论病程长短皆可治,否定宿命论,强调医者需精研技术,展现积极医学观。 六、对现代针灸的启示 个体化治疗:九针的多样性和“各任所宜”原则,与现代精准医学理念相通。 “气至有效”的科学性:现代研究证实,得气(如酸麻胀感)与针灸疗效密切相关。 原穴诊断价值:十二原穴在脏腑病诊断中的应用,为经络诊断学提供依据。 结语 《九针十二原》不仅是针灸学的技术指南,更构建了以“神-气-形”为核心的整体医学观。其强调的“因时、因地、因人”施治原则,以及对医者“守神”“察微”的要求,至今仍是中医临床的圭臬。此篇的深刻洞见,展现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深邃理解,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智慧。